今年以来,基金公司已“真金白银”买自家基金花了3亿元,此外也有不少明星基金经理自购旗下基金,比如中庚基金丘栋荣、华夏基金蔡向阳等。从过往数据来看,不少基金公司通过自购获取不菲收益。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月3日,今年已有20家基金公司自购基金31次,净申购总额达到3.18亿元。从基金类型来看,偏股型基金(包含被动基金)接近八成,占比77.4%。
自购次数最多的基金公司是天弘基金,一口气买了8只基金。而申购金额最多的是工银瑞信,出资7000万元申购旗下的工银聚利18个月定开混合A。
基金经理也纷纷认购自己所管理的基金。比如上投摩根杜猛出资500万元认购了上投摩根远见;中庚基金丘栋荣出资615万元认购中庚价值品质;华夏基金蔡向阳200万元认购华夏睿阳一年持有混合;1月28日,鹏华基金公告称,鹏华品质优选混合的基金经理袁航拟于近期出资100万元认购本基金。
从历史情况来看自购基金情况。2015年至2020年,共有131家基金公司自购产品1257次,平均每年自购204次,合计拿出了近260亿元资金。
自购的405只主动偏股型基金中,近95%的基金收益率为正,超过一半基金收益率超过50%,不少基金公司从自购上获得不菲收益。
比如汇添富消费行业,2020年2月份,汇添富自购4000万元,截至目前,该基金近一年收益率已经翻倍,不考虑基金费用,基金公司浮盈约4520万元。
再比如今年基金界“顶流”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混合,也是在去年春节长假后,获易方达基金大手笔自购1亿元,近一年来涨幅已超过124.43%。这意味着,易方达基金凭借该基金,赚了1个多亿。
需要注意的是,也有不少自购基金业绩为负,甚至被清盘的,比如一些发起式基金。此外,基金公司自购被动管理型基金时,虽然向投资者释放了“买入”信号,但何时“卖出”也成为获利关键。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王博生对自购基金行为进行分析,发现基金公司的自购场景一般有两类:一是市场风险快速释放的时候,多出于增强投资者信心目的,防止大规模赎回带来的踩踏以及规模快速缩减;二是“熊末牛初”风险偏好萎靡的时候,此时自购更多是为之后的行情储备弹药,是以好价格获取好股票的优良机会。
整体来看,当公司发生自购行为时,一般对维护基金净值方面起到正向作用。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基金公司或基金经理跟投基金,意味着该基金经理更有动力把基金做好,以及和投资者利益共捆绑,可以作为买基金的参考指标。但需注意,这并不代表自购的基金经理就一定能够赚钱。
某基金研究人士提示,在买基金时,除了将自购基金作为参考指标,还要看历史业绩、基金经理风格是否与自己相契合,不能盲目跟风。从自己的预期收益、投资期限和风险偏好等各方面考察该基金是否值得买入。此外,也可以根据年报、半年报中基金员工、高管购买情况来组建自己的基金池。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 基金开启自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