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2021年年末,公募基金公司的规模竞争硝烟再起。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了解到,除了产品的持续营销外,在公募基金发行大年中,新发产品仍然是公募机构获取新增规模的重要来源。不过,鉴于近期发行形势存在不确定性,已经有基金公司在新发产品上另谋“出路”。行业人士坦言,刻意的提振规模之举大多见效甚微。
规模仍是“必争之地”
三季度公募非货币基金月均规模排名出炉,从具体排名看,易方达基金再次以月均超万亿元的非货币基金规模遥遥领先其他同业公司,并在二季度的基础上规模略有扩张。广发基金、汇添富基金、华夏基金、富国基金四家公司位列非货币基金月均规模前五名,且规模较接近。
统计数据显示,三季度公募基金公司非货币基金月均规模前二十名合计达到8.63万亿元,相较上季度8.26万亿元增加3700亿元,增幅4.48%。
“规模考核仍然是相对硬性的。一方面是股东方对于公司管理规模的持续稳定增长一直有期待;另一方面,作为行业排名靠前的基金公司,不希望公司管理规模扩张速度低于行业竞争对手。”上海一家头部公募机构人士表示。
对于中小型基金公司来说,资产管理规模特别是管理费用较高的主动权益资产管理规模扩张,更是关系到公司的“生命线”。“去年基本跨越盈亏平衡线,但按照今年公司不同类型产品规模的变化,可能会出现继续在盈亏平衡线附近徘徊的情况。”一家小型基金公司的副总经理表示。这家基金公司今年以来新产品发行情况较差,且存量主动权益类产品的持续营销情况不容乐观。
继续比拼新发产品
近年来,在行业“马太效应”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头部基金公司的规模竞争日趋激烈。
可以发现,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通过新发基金吸引资金,仍然是行业基金公司扩充规模的主要选择,其中不乏头部基金公司的知名基金经理屡屡现身,为自家产品摇旗呐喊。
进入11月,在新发基金的“掌舵者”中,有广发基金曾刚、林英睿,银华基金李宜璇,宝盈基金陈金伟等投资者耳熟能详的大佬。以广发基金曾刚为例,由他掌舵的新基金广发恒享一年持有11月11日起发行,单日认购规模超百亿元,成为近期市场上罕见的爆款基金。
近期还有银华基金李宜璇的银华恒生港股通中国科技ETF自11月5日开始认购,认购期截至2022年1月24日,基金募集上限为80亿元。宝盈基金陈金伟的宝盈成长精选,自11月8日开始认购,认购截至11月26日,本次发行的募集上限为50亿元。
一些中小基金公司也在持续推出新的基金产品,这些公司的不少主动权益基金产品带有持有期。例如,东海基金将在11月18日启动东海启航6个月持有期混合基金的发行,华融基金将在11月26日启动华融融兴6个月定期开放灵活配置混合基金的发行。
“老套路”玩不转了
除新发产品外,持续营销也是规模竞赛中的重要武器。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当下环境下,除了部分知名基金经理的知名产品,基金产品持续营销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有些产品规模还出现了自然回落。
在这样的状况下,不少行业内公司有提升规模的“捷径”,例如在新发产品和持续营销中,吸引“帮忙资金”,这些资金帮忙保证一些基金产品的成立,更是能在一些关键时刻,为基金公司“神奇”地贡献规模。不过,今年这样的“套路”,越来越玩不转了。
“帮忙资金一直处于‘灰色地带’,今年的资金成本明显偏高。一些资金方提出的条件是40倍交易量的对价,即用投入资金40倍规模的交易佣金来支付帮忙资金的资金成本。”有行业知情人士表示。
这位知情人士表示,这样高昂的资金成本,显然已经超出很多中小基金公司的“支付能力”。“其实行业中一直有很多基金公司的‘历史欠账’还不清,如果再接受这样昂贵的帮忙资金,更是无力偿还,甚至在行业中做坏了自己的名声。”
“基金公司与其在这里想办法,不如寻找一些真正能够带来新发产品和持续营销效果的途径,让规模落到实处。”华宝证券基金分析人士表示。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 基金公司博弈新增规模
上一篇:备战2022 基金经理调仓换股布新局 下一篇:基金市场再迎创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