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周至:打造乡村振兴新IP
周至县骆峪镇的“金田园”观光稻田(7月2日摄)。 本报记者 陈志涛摄
盛夏时节,在周至县的环山旅游路和周塬路沿线,一个个特色鲜明的田园经济综合体片区让人眼前一亮。
田园经济综合体该怎么建?结合资源禀赋,周至县沿山各镇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7月2日,记者走进楼观镇周一村,探寻这个猕猴桃专业种植村的产业发展之路。
全国每7颗猕猴桃,就有1颗来自周至县。周至被誉为“中国猕猴桃之乡”,是全国最大的优质猕猴桃生产基地,2023年,猕猴桃种植面积达43.2万亩,猕猴桃鲜果产量55万吨。
在全县90多个猕猴桃专业种植村中,周一村是起步早、种植面积较大的村子之一。经过40多年的发展,如今,全村90%的农户从事猕猴桃产业,农户90%以上的收入来自猕猴桃。
小小的猕猴桃,为周一村创造了年过亿元的经济效益,带动农户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成为当地村民的“致富果”。
为呵护“致富果”茁壮成长,近年来,周一村在猕猴桃品种选育、标准化种植、科学贮藏、品牌营销等方面下足了功夫——
推广高接换头种植方式,引导群众对海沃德、秦美等品种的猕猴桃进行改良;组织乡村“土专家”培训,发动农业科技特派员送技下乡;更新冷库设施设备,提升冷库管理水平;注册推广“周一村”品牌,拓宽电商、大型商超、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销售渠道……
打出系列“组合拳”后,周一村猕猴桃产业走上了标准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周一村猕猴桃基地被农业农村部评为第二批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
“周一村的猕猴桃大小均匀、甜度一致,实现了品质升级,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售价稳中有升。”周一村党支部书记齐平告诉记者,如今,周一村的猕猴桃早已走向全国市场,在各大城市都有销售网点。
“去年以来,周至县开展了猕猴桃全产业链发展的‘九大提升工程’,在品种技术提升、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动猕猴桃综合产值由2021年的52.09亿元增长至81亿元。”周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付毓伟介绍,目前,周至县已构建“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职业果农广泛参与”的经营主体“雁阵”;建立了以“龙头企业+合作社+果农”的现代化订单农业经营模式,带动全县8.5万种植户、30万农民实现稳定就业。
在骆峪镇,田园经济综合体是另外一番景象。
在白杨林生态休闲点,掩映在绿荫下的露营基地引来游人嬉戏;在骆峪乡村会客厅,沉浸式的生态乡村体验让游客驻足;在“金田园”观光稻田,孩子们研学打卡有了新去处……
骆峪乡村会客厅是骆峪镇重点打造的乡村旅游综合体,除了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等服务外,还开展研学、团队拓展、文艺沙龙、亲子互动等活动。
“依托依山傍水的自然风光,乡村会客厅投运后迅速走红,吸引了不少游客,月均营业额突破10万元。”骆峪乡村会客厅负责人王俊说,“这一项目立足于生态,又得益于生态。将来,我们还将筹建自然馆、美术馆,把这里打造成为一处文艺创作基地,擦亮旅游品牌。”
“近年来,我们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利用市级美丽乡村片区、县级和美乡村示范村建设项目,对镇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整体提升。”骆峪镇镇长王颖俊说,在此基础上,骆峪镇大力发展以游客服务、农事体验、休闲度假、亲子旅游为主的乡村旅游业态,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网红“打卡点”,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生态经济双丰收。
如今,田园经济综合体已成为周至县推进乡村振兴的新IP。
2023年,依托田园经济综合体,周至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16个、美丽村庄20个、花园乡村12个,推动乡村面貌由“一点美”向“一片美”转变,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带动沿秦岭区域群众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7万元,较2021年增长23.6%。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国家级生态功能区定位,扛牢‘守山护水’责任,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丰富周至田园经济综合体业态,推动‘三产’深度融合,激活土地、劳动力、资产等资源要素,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持续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周至县委书记闻其伟表示。
编辑:张芬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