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保险欺诈类案件呈现团伙化、职业化、跨地区、跨机构等增长趋势,对保险行业的稳定发展和广大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构成了严重威胁。为防范和化解保险欺诈风险,维护市场秩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发布《反保险欺诈工作办法》,自2024年8月1日起施行。那什么是保险欺诈,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呢?作为金融消费者,我们该如何远离保险欺诈?
1.什么是保险欺诈?
保险欺诈是指利用保险合同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主要包括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骗取保险金;故意造成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行为等。
2.保险欺诈有哪些表现形式?
保险欺诈通常有以下五种形式:
(一) 故意虚构保险标的。投保人虚构不存在的保险对象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骗取保险金。
(二) 编造虚假保险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对造成保险事故的原因作虚假陈述、隐瞒真实情况或者夸大损失程度,骗取保险金。
(三) 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在未发生保险事故的情况下,谎称发生保险事故,虚构事实,骗取保险金。
(四) 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故意、人为制造保险标的出险事故,造成财产损失,骗取保险金。
(五) 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投保人、受益人采取杀害、伤害、虐待等方法致使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生病,骗取保险金。
3.保险诈骗的后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条,进行保险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单位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为他人诈骗提供条件的,以保险诈骗的共犯论处。
4.如何防范保险欺诈?
①加强个人信息保护,避免不法分子盗用
“天上不会掉馅饼”,当金融消费者遇到所谓的“免费服务”活动时需要提高警惕,可致电官方渠道验证,同时注意保护个人信息,谨慎将证件原件交与他人,提供复印件时注明使用范围与有效期,以免被诈骗人员“钻空子”盗用信息骗赔。若发现保险理赔记录存在异常,一定要联系保险公司核实,如遇信息被盗用骗保,可协同保险公司向公安机关报案,维护自身权益。
②提升风险防范意识,通过正规途径理赔。生活中,金融消费者要格外当心“高额赔偿”“代理索赔”背后的巨大代价,部分金融消费者听信“人伤代理人”承诺行事,轻则付出高昂代理费,重则沦为诈骗工具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金融消费者应通过正当、合法程序进行保险索赔,合理避免自身合法利益受损。2021年,平安产险与广东省经侦局深度合作,利用模型挖掘“人伤黄牛”特大诈骗团伙,该团伙通过内外勾结、虚构住院时长、违规鉴定、伪造材料等手段骗赔,最终警方抓获28名犯罪嫌疑人,破获非法代理的人伤索赔案件200余起。
保险欺诈行为败坏社会风气,扰乱公共秩序,甚至部分不法之徒,为了一己私利,不惜跨越法律红线,采取包括纵火、爆炸等极端手段,制造虚假保险事故,对金融消费者的财产与生命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作为金融消费者,我们每个人都应提升防范意识,增强对保险欺诈的辨识力,远离保险欺诈行为,共同守护金融安全。
编辑:张芬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超燃!中国平安义警服务队亮相西安公安第二届警营开放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