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将至,春节的余韵还在热闹与祥和中悠悠延续。拥有49项国家级和35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津,用兴盛的民俗文化装点着城市,升腾出浓浓的节日氛围。
“过年的画”走下墙,融入百姓生活;“百态泥人”的造型和色彩融入现代审美,增强时代表达;“年货麻花”让人们在一口香酥中品尝“幸福味”,更多创新品种赢得更多国人青睐……从春节到元宵,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碰撞出绚丽火花,为市民游客带来丰富文化体验的同时,更赋予传统年俗新的生命力。
“木版年画”销售大增
在大运河畔的千年古镇杨柳青的一间画坊中,年逾古稀的霍庆有专注地挥动着画笔,为一幅名为《金蛇纳福》的年画上色。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霍庆有耗费4个月心血创作了这幅作品。沿着木版印制出的墨线轮廓,他用画笔轻蘸颜料,缓缓晕染,蟠桃、灵芝、荷花、蝙蝠、铜钱等多种元素逐渐鲜活起来,构成了一个由盘蛇和如意组成的多彩“福”字。
霍庆有介绍,这幅作品饱含着人们对新年喜庆、祥和、长寿、生财等美好期许。在传承杨柳青木版年画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他大胆创新,将“福”字、生肖与年画巧妙融合。“过去的年画多以刻绘场景故事为主,今年我尝试了新的形式,效果不错。元宵节即将到来,还陆续有新订单。”霍庆有计划以蛇年为起点,每年创作一幅“福”字生肖年画。
杨柳青木版年画兴于明、盛于清,至今已有400多年的传承历史。鼎盛时期,杨柳青“家家能点染,户户擅丹青”,是远近闻名的“年画之乡”。其融合了国画、版画、工笔、写意等绘画艺术元素,笔法细腻、色彩绚丽、题材广泛。“勾、刻、刷、画、裱” 五道工序的精益求精,造就了“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的盛况。
在杨柳青古镇的“玉成号”年画坊,第七代传承人张宏正忙着指导游客体验年画拓印和套色印章。走进画坊,三幅有“蛇”元素的新颖年画吸引了众多目光。两蛇盘绕成心形,托起祥云,寓意灵蛇献瑞、同心如意;花蛇逆时针绕在圆盘四周,寓意“蛇”来运转,金银满钵;融入动漫国潮元素的“卡通”年画,更是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张宏表示:“得让年画从墙上‘走下来’,吸引更多人的目光。”为此,她积极尝试将年画元素与现代文创相结合。还在放寒假的天津小学生李思默体验了杨柳青木版年画制作的“刷”这道工序,她直言有趣。
位于古文化街的杨柳青画店改造一新,元宵节主题的年画吸引了不少顾客驻足欣赏。一旁的数字屏内收录了几百种年画,搭配现代家居生活场景,给予顾客选购年画更多灵感。店内,杨柳青木版年画拓印体验区也吸引了不少顾客,天津市民季勤领着外孙拓印了一幅专属的“百花福”年画,她感慨道:“本来只计划买幅年画,没想到今年还能体验制作工序,自己制作更有意义,孩子很喜欢。”
此外,杨柳青画店还推出了融入年画经典元素的冰箱贴、纸雕、摆件等文创产品,引领新国潮。“这些外形时尚、实用功能强的文创产品,将文化内涵巧妙嵌入,让传统文化再次融入大众生活。”画店经理杨凯说,今年春节期间,古文化街杨柳青画店客流量超万人次,销售额超20万元,预计元宵节期间,还会迎来一波销售高峰。
既坚守传统年画市场,又赋予传统艺术新生命。天津杨柳青画社经过数十年抢救性保护,收集到6000多块古版、2万多张年画。他们每季度都会根据馆藏更新产品,天津杨柳青画社社长黄沛表示:“我们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杨柳青木版年画打造成天津特有的‘文化IP’,让这项传统非遗融入当下。”
“百态泥人”新品获赞
在工作坊内,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张宇正精心雕琢一尊“福星”泥塑。他左手轻转泥塑,右手用工具仔细雕琢,不久,一尊神态和蔼、衣襟飘逸的“福星”便栩栩如生。“福星”右手抱元宝,左臂环如意,充满喜庆吉祥之意。
作为北方泥塑代表之一,泥人张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被誉为“津门一绝”。泥人张凭借 “捏活人间百态”的技艺传承至今,作家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中对泥人张的技艺称赞道:“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张宇介绍,这尊“福星”泥塑的基础材料取自窖藏3年的泥坯,从人物捏制到阴干、烧制、打磨、彩绘等系列工序,至少还需3个多月的时间。无论题材和表现形式如何变化,泥人张始终在泥塑技艺、非遗传承等方面精益求精。
临近元宵节,古文化街依旧游人如织。街上的“泥人张世家”店铺招牌醒目,店内陈列着众多彩塑佳作,钟馗、关羽、孔子、孟浩然、花木兰等历史民俗、市井百态、神话传说等题材的人物泥塑应有尽有。泥人张将人物的嬉笑怒骂、人生百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滕海明带着孩子前来参观。他表示:“每件作品都工艺精美、形象逼真,仿佛能透过他们的表情感受到作品的‘情绪’。希望孩子们近距离接触非遗,从心底生发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如今,泥人张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推出了一批具有传统韵味又富有时代感的作品。今年,泥人张“上新”了“浩然赏梅”“天下太平”等多款新年喜庆主题的彩塑作品。张宇介绍,这些新品保留了泥人张细腻写实、色彩明快的传统特色,在造型设计和色彩搭配上融入了现代审美,以更具张力的视觉效果传递出新年的喜庆氛围。“我们每年会推出5件左右新作品,注重融入时代元素,增强时代表达。”
泥人张还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上不断推陈出新。在店铺展台一隅,台历、冰箱贴、盖章册等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尤其是今年新推出的“福运满满上上签”的书签文创产品,获得诸多游客喜爱。泥人张世家副总经理李丹介绍,这款书签巧妙地将文化寓意与娱乐趣味融为一体,用火漆蜡封,如同微型盲盒,消费者在“抽签”过程中提升了互动乐趣。
24岁的山东滨州游客高鹏飞慕名而来,抽中一款“忠义千秋”关公泥塑书签,他兴奋地说:“这种新颖的模式让非遗更加贴近年轻人,令人耳目一新。游客在文创消费中增进对这一天津特色非遗的了解。”
春节期间,泥人张世家店铺客流量近9万人次,销售额同比增长30%。“非遗不能坐等年轻人的喜爱,更应主动拥抱更有活力的市场。”张宇说,“我们希望这间店铺成为展示天津民间艺术精粹、宣介津派文化和特色非遗的一扇重要窗口。”
在继承中求变,在创新中传承,正是泥人张彩塑艺术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
“创新麻花”点单不断
元宵节将至,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旗舰店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以麻花为主的商品包装精美、琳琅满目,多个收银台前叫单不断,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元宵节马上到来,我给家里买点正宗的十八街麻花。”一位天津本地消费者在店里选购。不少顾客推着叠满了十几盒麻花的小推车,排队打包。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始创于1927年,因当时店铺地处东楼十八街,故取名“十八街麻花”。作为商务部首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它被誉为“津门三绝”之一。2014年,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三分紧、七分松,双手一提自然成。”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副主任赵宝阳介绍,一根麻花的制作要经历选料、搓制、炸制等20多道工序。将什锦馅料融于面条之中,炸制出来的麻花“条酥而不懈,馅溢而不散”,还有一种复合香气,凭借酥脆香甜、久放不绵的特点赢得了市场青睐。在不少天津人心中,麻花一口咬下去,紧实酥脆的口感、浓郁醇厚的香气,就是年味的象征。
时代在变,麻花的滋味也日益多元。桂发祥研发团队大胆创新,体形小巧便于携带的小麻花、更加健康的益糖高纤麻花走向市场,赢得顾客青睐,百年老字号也焕发新生。
店内一款包装上印有聚宝盆的麻花吸引了不少年轻顾客驻足。“这款产品将杨柳青年画元素和麻花融合,很有天津特色。”河北姑娘朱晓笑着说。近年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与知名的杨柳青年画跨界联名,挖掘年画中的吉祥富贵元素,开发特色包装,携手打造有天津特色的“年货礼物”。
以做麻花而闻名的桂发祥进一步探索糕点市场,从最初的20多个品种发展到如今的130多个品种,每年春节都会推出特色糕点礼盒。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品牌总监徐燕青介绍:“今年我们将蛇年元素融进了点心的造型设计,为顾客送去祝福。”
元宵节将至,在由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食品股份公司打造的天津首家老字号集合店里,除了麻花、果仁等年货琳琅满目,店内也精心装点了灯笼、汤圆等元宵节传统元素,寓意团圆美满,更有捏面人、吹糖人等非遗技艺精彩纷呈,不少游客拎着大兜小兜,一站式采购老字号品牌年货,体验特色民俗文化,感受传统节日魅力。
“春节期间,店内销售额创下了历史新高,预计元宵节期间客流量和销量也十分可观!”老字号集合店相关负责人说。
编辑:张芬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