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下30℃的黑龙江畔,年逾七旬的赫哲族老人尤文凤,用指尖轻轻划过柔韧的鱼皮衣纹路,再用鱼皮针线细细地缝制着一件新衣。
赫哲族的鱼皮制作技艺已有上千年历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在江边的人们,也逐渐脱下了工序繁复、成本高昂的鱼皮衣。传承人老去、鱼皮制品创意受限、市场需求匮乏,如何让这项古老的技艺重新焕发朝气与活力,是一个现实难题。
2024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联合富德生命人寿,携手同江市政府发起“寻找非遗传承人”公益行动,通过技艺培训、设计赋能等,让古老渔歌在新时代再次唱响。近日发布的《寻找非遗传承人》微电影,将赫哲族鱼皮技艺的历史内涵与这场公益活动的生动场景捕捉记录,让非遗的独特魅力从时间深处“走出”。
油灯下的坚守:传承的初心与困境
“这件衣服做完了,挺好。”尤文凤轻轻摩挲着手中的鱼皮衣,眼神中满是欣慰。尤文凤是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而这门技艺,与她相伴了一生。
“鱼皮要选霜降后的大马哈鱼,晾干后用木槌捶打三百六十下……”昏黄的油灯下,母亲尤翠玉先是给幼小的尤文凤讲述赫哲族古老的民间故事,尤文凤听得入迷,母亲便趁机拿起针线,开始教她缝制鱼皮衣。
当时,掌握技艺的手工艺人已锐减至个位数。尤文凤的母亲心里很清楚,这门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技艺要是在自己这一代失传了,那就真的后继无人。于是,她怀揣着强烈的责任感教导尤文凤。这份责任感,也成了尤文凤坚守半个世纪的动力。
岁月匆匆,当年那个在油灯下听故事学手艺的孩童,如今已年逾古稀。但面对手工艺队伍中越来越少的年轻面孔,以及市场对鱼皮制品需求的日益匮乏,尤文凤更是理解了当年母亲的心境,对这门技艺的传承充满忧虑。
2006年,对于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而言,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该技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赫哲族先辈们的智慧结晶得到了极高的认可。自那时起,不断有人慕名而来向尤文凤学习。每当有人来访,尤文凤都视之为希望之光,她总是毫无保留地倾其所学去传授。
设计大赛点燃创新火种:当千年非遗遇见“Z世代”
2024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与富德生命人寿联合发起“寻找非遗传承人”公益项目,一场聚焦鱼皮技艺的创新设计大赛旋即拉开帷幕,主办方以赛事为平台,致力于让鱼皮从“博物馆藏品”变身“生活潮品”,给古老非遗的传承发扬带来新的希望。
“寻找非遗传承人”是富德生命人寿“银鹤计划”公益活动的一部分,也是该公司“文化+公益”的有益探索。作为本次活动的公益支持单位,富德生命人寿一直以来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其创新推出面向老年人群体开展的“银鹤计划”公益活动,即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和勇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
为了组织手工艺人更好地参赛,主办方在线上线下开展了数场专题培训。专家们分享着国内外非遗设计的精彩案例,讲解客户群体及市场需求分析方法,传授自媒体平台营销策略。参与培训的人们热情高涨,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碰撞。
“帮助大家用市场的方式来思考。在理念和思路上,让我们茅塞顿开。”一名参加现场培训的手工艺人表示。
“我们有鱼皮手机壳产品吗?”培训老师的提问又启发了众人,大家开始纷纷思考鱼皮制作技艺与现代生活的各种结合点。你一言我一语间,奇思妙想不断涌现。
这场比赛吸引了全国180 名手工艺人、高校学生及专业设计师参加,递交了超 220 件匠心之作:有将彝族刺绣与赫哲族鱼皮技艺巧妙融合的时尚耳坠,有以鱼皮与牛皮缝合而成的耳机包与眼镜盒,有用赫哲族鱼皮技艺叠加滴胶及掐丝工艺制作的精美凤冠,还有带有中国传统纹样的鱼皮护腕、富有韵味的鱼皮灯笼等……这些作品不仅保留了刮鳞、鞣制、拼贴等古法工序,更注入了国潮美学与实用主义,充分体现了当代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解读与灵活运用。
黑龙江佳木斯大学学生蒋涛泽将鱼皮与竹编两大非遗结合,其创作的手提包兼具传统纹样与现代廓形;省级传承人杨双艳的《麒麟祥瑞》一举摘得大赛桂冠:“麒麟寓意吉祥,受到很多消费者的喜爱。”
最终,16件富有创意的鱼皮设计作品脱颖而出。后续,这些获奖作品将授权同江市当地手工艺人进行规模化制作,助力留守老年人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鱼皮衣从赫哲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服装,到少数人收藏的手工艺品,如今,正再次飞入寻常百姓家。
冰原上的文化长歌: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
寒冬腊月,黑龙江畔被冰雪严严实实地包裹着,整个世界银装素裹。洁白的雪肆意地铺展在大地,像是大自然精心绘制的画卷,远处连绵的山峦也戴上了厚厚的雪帽,与冰面融为一体,静谧而庄重。
尤文凤身着赫哲族的传统服装,独自走在冰天雪地的江边。老人望向远方,轻轻哼唱着赫哲族摇篮曲,歌声在空旷的冰面上悠悠回荡,每一个音符都像是从灵魂深处跳跃而出。
这熟悉的旋律,仿佛有着穿越时空的魔力,带着老人回到那段纯真美好的童年时光。同样是在这片江面上,阳光洒满江水,波光粼粼。赫哲族的青壮年们驾驶着渔船,在江面上往来穿梭,撒下一张张希望的渔网。岸边,女人们忙碌地处理着捕获的鱼,又将鱼皮精心制作成一件件实用又美观的衣物。孩子们围绕在大人身边嬉笑玩耍,清脆的笑声在江面上此起彼伏……
尤文凤相信,改变的是生活方式,不变的是赫哲族的文化根脉。这场跨越千年的传承,也不再是“一个人的坚守”。企业的公益赋能、高校的创意注入、市场的活力反哺,让鱼皮技艺从“濒危非遗”变为“乡村振兴新引擎”。当年轻人愿意为传统买单,当老匠人能靠手艺致富,文化传承就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江水不息、匠心不灭,鱼皮技艺不会随人的老去而消弭,而是在掸去风尘后,以年轻且崭新的姿态,带着冰原渔歌的韵律,在时代浪潮中续写新的篇章。
编辑:张芬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太平财险陕西分公司扎实开展2025年国家安全教育月系列活动——以保密宣教筑牢金融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