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一头连着群众生活的“小日子”、企业经营的“小生意”,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雪中送炭、服务民生”是发展普惠金融的题中之义。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一季度末,人民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4.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比各项贷款高4.8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1.9万亿元。
近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印发《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表示,要坚持又普又惠、坚持综合服务。专家表示,要增强数字赋能,提高普惠金融风险监测、防范和处置能力。支持金融机构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优化服务模式、降低服务成本。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10多年来,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多层次供给格局逐步确立。但也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金融机构对对优质小微客户重复授信和“掐尖”,普惠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等现象。
北京大学普惠金融与法律监管研究基地副主任顾雷表示,《实施方案》首次扩大范围,把小微企业、三农、新市民、脱贫人员、民营企业和其他重点帮扶人群纳入了服务范围,从“特惠”走向真正的“普惠”。要坚持“市场化和惠民性”并重经营原则,利用市场手段促进普惠金融业务更加精细、规范和高效运作,丰富普惠型金融产品,完善普惠型金融服务,实现“又普又惠、服务民生”的政策初衷。
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要通过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压降负债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推动普惠金融服务“量增、面扩、价降”。强化金融机构科技投入,通过数字化降低成本、提高风险管理的成效,从而进一步形成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长效机制。
有专家表示,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不仅是顶层设计的“鸿篇巨制”,更要将其融入一线工作的“针头线脑”。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正成为金融机构的核心课题。
“从业务实践看,‘提质’体现在保险产品可保范围持续扩大,其中小额理赔金额提升显著;‘扩面’体现在对于特殊人群的关注,例如60岁以上老年用户防癌险平均理赔金额同比增长20.4%。”元保集团创始人兼CEO方锐说。
当前,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科技赋能,正成为金融机构普惠“首贷”扩容、融资成本下降和保险保障精准滴灌的关键。
专家表示,AI+金融场景的创新探索,将推动我国普惠金融从产品层向服务层纵深发展。随着大模型技术在金融等垂直产业的应用持续落地,将提升专业性、个性化数字普惠服务的可得性。
“AI 技术将成为打造保险高质量服务的核心支撑。”方锐认为,随着AI大模型进入应用深水区,理赔难、理赔慢的痛点有望进一步破解。未来理赔将变得更加简单快捷,实现医疗单据在线识别、理赔条件自动核验、赔付金额自动计算并快速到账。当用户切实感受到理赔的便捷、透明与公正,这种由服务体验改善所形成的正向循环,将推动我国保险业实现质的飞跃。
顾雷表示,建议妥善消除普惠金融潜在违规风险,把跨条线、跨层级、跨部门普惠金融创新活动统一纳入监管,强调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科技监管能力,加强监管协同,形成监管合力。
编辑:张芬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