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下景点游人如织。
随着市民生活水平提升与消费观念转变,夜间经济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而文旅 “晚高峰” 正以强劲动力,激活着西安 “夜经济” 的无限潜能。近日,记者走访西安多家博物馆、景区及公园,探寻文旅夜潮如何为这座古城注入新动能。
博物馆“夜宴”:文物“醒”在灯火里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博物馆在夜间焕发别样魅力。西安博物院推出 17:00-20:00 夜间开放时段,七日内夜间门票已经约满。
暮色低垂,走进西安博物院,柔和的灯光下,古老的文物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在院内设置的文创商店里,各种以文物为原型设计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吸引着游客驻足挑选。来自浙江的徐女士兴奋地告诉记者:“没想到西安博物院晚上也开放,真的很方便。这些文创产品太可爱了,我准备带一些回去送给朋友,让他们也看看博物院里的西安。”
西安博物院夜间开放不仅“点亮”了文物,更激活了周边夜经济。附近的夜市、特色小店也客流倍增。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夜间时段已成为文旅消费新增长点,游客在感受历史魅力的同时,带动了“逛馆+消费”的夜间经济,让千年古都的夜晚更具烟火气与文化味。
此外,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也纷纷进入“超长待机”模式。不仅丰富了市民和游客的夜间文化生活,也带动了周边文创、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夜经济”的新亮点。
景区夜游:沉浸式体验让历史 “可触摸”
西安景区的夜晚同样游人如织,大唐不夜城堪称夜游“顶流”。沿街仿唐建筑在灯火中勾勒出飞檐斗拱的剪影,街头艺人的皮影戏、胡旋舞引得掌声雷动,肉夹馍的焦香与文创店的香囊气息交织,游客仿佛一步跨入盛唐市井。“汉唐文化巴士10元一人,一小时一班,串起钟楼、大雁塔夜景,不用挤地铁太省心!”游客王女士举着刚买的“长安”雪糕点赞。
暮色中的“长安十二时辰” 更显穿越感:灯笼次第亮起,暖光漫过青石板路,身着广袖汉服的游客款款而行,衣袂随晚风轻拂,恍若从《捣练图》中走出。“租的齐胸襦裙绣着缠枝莲,老板还根据我的脸型梳了双环髻,朋友说我像壁画里的仕女!” 李女士转着裙摆笑道。在这里,汉服体验、场景演艺与历史故事交融,让千年文化从书本里“走出来”,变成可触摸的体验。
公园夜生活:休闲时光藏着消费活力
除了博物馆和景区,西安的各大公园也成为市民和游客夜间休闲娱乐的绝佳选择。大唐芙蓉园内紫云楼的飞檐被彩灯勾勒,与湖中倒影相映成趣,《大唐追梦》水舞秀拉开序幕,光影在湖面织就盛唐画卷,吸引游人驻足。穿汉服的游客们刚看完《梦回大唐》演出,便转身去御宴宫尝陕菜,或乘画舫夜游芙蓉湖。这处集演艺、餐饮、夜游于一体的园林,让盛唐风华与现代夜消费共振,成了西安夜生活的鲜活注脚。
曲江池遗址公园则是市民放松的 “后花园”:绿树环湖,亭台映灯,散步、慢跑的市民络绎不绝。“地铁八号线寒窑站开通后太方便了!” 带着孩子游玩的赵阿姨说,如今公园增设平价美食摊位,“香酥豆腐、烤面筋随买随吃,不用再自带零食,越来越贴心。”
从博物馆的文化夜游到景区的沉浸式体验,再到公园的休闲消费,西安文旅 “晚高峰” 正全方位激活“夜经济”。对此,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旅研究中心主任张燕认为:“西安的文旅“夜经济”成功之处在于‘双轮驱动’—— 既深挖历史文化内核,通过博物馆延时、唐文化沉浸式体验等项目,让千年文脉在夜间‘活’起来;又精准对接消费需求,从交通配套到平价餐饮,从文创产品到亲子服务,构建起‘文化体验+多元消费’的生态圈。这种将城市基因与现代生活方式深度融合的模式,不仅延长了消费链条,更让‘夜西安’有温度、有内涵,为其他城市发展夜间经济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编辑:张芬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