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神木市锦界镇瑶镇村村民在“薯麦轮作”基地里收获马铃薯。 本报通讯员 白焕霞摄
8月22日,在神木市锦界镇瑶镇村的田野上,一台台马铃薯收获机来回穿梭,一袋袋刚刚“出土”的“金疙瘩”在地头整齐排列。
“我们今年共种了5000亩马铃薯,现在挖的是1100亩早熟品种,预计亩产能有5.5吨左右。”榆林绿漠原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灿说。这片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的土地,正凭借“薯麦轮作”模式,上演着精彩的“双重奏”。
近年来,神木市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升级、优质高效”的发展思路,通过科学试验与实践探索,大力推广“马铃薯—冬小麦”轮作种植模式,推进马铃薯产业提档升级。
榆林绿漠原农业有限公司依托该村良好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优势,积极引进马铃薯优良品种,采用“薯麦轮作”的方式打造了集中连片“订单马铃薯”种植区,种出的马铃薯形状好、耐储存、口感好,深得客户喜爱。
“陕北的马铃薯,个头大、颜色正、口感好。”正在马铃薯种植基地装车的采购商张海涛说,“我们和当地公司签了2000吨的马铃薯购销合同。这些马铃薯主要出口到越南和俄罗斯。”
丰收之后,土地并不会闲下来。一场关乎生态的“接力赛”随即开始。“这批早熟马铃薯大概15天收完。紧接着,这片地会全部种上冬小麦。种麦子不光是为了收成,还为了防风固沙。”陈灿说,面对北部风沙草滩区生态脆弱的现实,神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积极引导种植户采取“马铃薯—冬小麦”轮作种植模式,在马铃薯收获后,种植冬小麦,利用小麦根系固沙保墒。第二年春季,将小麦秸秆还田培肥地力,遏制土壤风蚀沙化,之后再种植土豆。
在西沟街道四卜树村的“薯麦轮作”种植基地,3500多亩中晚熟马铃薯正值生长关键期。连片的薯田绿意盎然,白色的小花繁星般点缀其中。神木市晶元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农业场场长白孝飞每天都要到地里“巡诊”,查看植株生长态势。白孝飞说:“现在正是薯块膨大的时候,我们重点看有没有病虫害。依目前的长势看,9月中旬可开挖,亩产能超过5吨。”
“神木的马铃薯多种在北部风沙区。‘薯麦轮作’是我们探索出的一个妙招。”神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推广员杜平说,“这个模式一举多得,一方面能够有效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通过轮作倒茬,显著减少了马铃薯土传病害,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据悉,该模式促进耕地质量等级提升25%、冬春地表裸露期缩短60%,构建起“藏粮于技、固沙于田”的生态屏障,推动耕地与产业循环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神木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充分依托资源优势,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轮作倒茬、“两增一防”等马铃薯集成技术的应用,持续提升马铃薯种植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2025年,全市共种植马铃薯18.66万亩,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编辑:张芬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