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稳妥有序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下阶段工作,已具备一系列有利条件。未来应进一步推动从规模扩张向质效提升的深层转型,着眼于将短期消费刺激转化为长期产业生态优化。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正成为扩大内需、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抓手。近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提出,要稳妥有序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下阶段工作。为此,应进一步落实好促消费增量政策,加快培育消费市场新增长点,促进我国产业生态进一步优化。
有关部门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五大类商品销售额突破1.6万亿元,惠及消费者4亿人次,推动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电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同比增长30.7%,成效明显。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实现品类拓展与绿色转型协同。一方面,中央财政投入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范围从传统家电、汽车拓展至手机、智能家居等十二大类产品,覆盖消费场景更加多元。另一方面,补贴机制引导消费结构向高端化跃迁。例如,新能源汽车置换占比超过50%,一级能效家电销售占比超九成。这种“扩围+提效”的双轨驱动,不仅释放了存量消费潜力,更推动产业向绿色智能化转型,形成消费升级与供给优化的正向循环。
当前稳妥有序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下阶段工作,已具备一系列有利条件:政策体系更趋完善,顶层设计明确延续性,补贴范围持续扩展并强化标准引领,通过财税金融协同形成全链条支持机制;资金保障更加有力,中央财政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大幅增加规模,央地分层负担机制减轻地方压力,配套预拨清算制度确保资金高效直达;实施机制持续优化,数字化平台推动补贴申领流程简化,破除跨部门审批堵点,多元主体参与实现线上线下全渠道覆盖;市场基础日益坚实,消费升级需求从刚性向品质化转变,绿色智能产品渗透率显著提升,城乡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也要看到,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在区域协同、产业链配套、监管精细化等领域仍存在不足。未来应进一步推动从规模扩张向质效提升的深层转型。
具体而言,一是优化服务网络进一步下沉。各地应合理规划回收网络,加强社区回收网点建设。应鼓励商超卖场、电商平台等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加强合作,发挥产销衔接、商品集散的渠道优势,促进废旧家电家具回收。同时,可以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制定旧品指导价,缩小估值预期差。二是构建监管与激励的长效机制。可以通过建立全国性价格监测平台,对虚标价格企业实施黑名单制度。三是进一步加强产业联动。可以通过探索“补贴券+碳足迹”绑定模式,对高能效产品补贴上浮,引导企业技术创新而非价格依赖。还可以通过产业链传导带动区域产业高端化跃升,形成消费升级与区域发展的正向循环。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更应着眼于将短期消费刺激转化为长期产业生态优化。当政策重心从“万亿销售额”转向“亿级用户体验”,当企业动力从“补贴依赖”转向“技术驱动”,消费新增长点方能突破周期局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编辑:张芬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