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财经 > 相关动态 > 正文

做好田管望丰收——陕西秋粮生产一线观察

相关动态 陕西日报 2025-09-13 10:56:10
[摘要]8月31日,西安市鄠邑区甘河街道侯王村,集中连片的玉米长势正好。

 

  9月9日,佛坪县西岔河镇三教殿村村民抢抓农时,收割稻谷。 陕西日报通讯员 杨阳摄

  陕西日报记者 刘印

  8月31日,西安市鄠邑区甘河街道侯王村,集中连片的玉米长势正好。

  户县金辉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辉操控着一台植保无人机,对玉米进行精准喷洒作业。无人机在空中灵活穿梭,由叶面肥、调节剂、抗逆剂、杀虫杀菌剂混合而成的药剂被均匀喷洒在玉米植株的上部。

  “无人机带有摄像头,可以自动规划作业轨迹,检测并记录作业完成情况。这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还有效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降低了劳动强度和投入成本。”张辉说。

  眼下正值玉米管理关键期。张辉带着团队在合作社玉米地里开展“一喷多促”作业,有效防控病虫害,促进玉米增产提质。

  “‘一喷多促’既能防病虫害,又能增粒重,还能防早衰。最近合作社9架无人机一天的作业量在3000亩左右。”张辉说。

  目前,春玉米处于乳熟—蜡熟期,夏玉米处于灌浆期。截至8月31日,全省1910万亩玉米中,已有1009.07万亩完成“一喷多促”,玉米一二类苗占比88.97%,为秋粮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立足稳面积、提单产、减灾损,陕西各地采取村集体“兜底种”、种粮大户“全部种”、引导小农户“主动种”等模式,支持引导关中、渭北水旱交界地改种、补种、扩种夏玉米、夏大豆等秋粮作物,全省秋粮面积达2990万亩。

  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局局长翟军海介绍,今年陕西大力推进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投入各类单产提升项目资金5.89亿元,成立技术指导组下沉一线,指导各地坚持“以墒情定播期、以播期定品种”,大力推广应用高性能播种机械,从播种关打好高产基础。玉米“5335”、大豆“全苗增粒”、水肥一体化等高产集成技术应用面积达到1282万亩,占秋粮面积的42.8%,同比增长7%,秋粮大面积实现了一播全苗、苗匀苗壮。

  9月1日,在神木市西沟街道四卜树村的薯麦轮作种植基地,连片的马铃薯田绿意盎然。

  基地3500多亩中晚熟马铃薯进入生长关键期,神木市晶元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农业场场长白孝飞每天都要到地里“巡诊”。

  “现在正是薯块膨大的时候,我们重点关注长势怎么样,有没有病虫害,通过科学的田间管理确保最后的丰收。”白孝飞告诉记者,中晚熟马铃薯9月中旬开挖,预计亩产超过5吨。

  “我们在马铃薯收获后种植冬小麦,利用小麦根系固沙保墒,秸秆还田培肥地力,通过轮作倒茬,不仅显著减少马铃薯的土传病害,提升品质和产量,还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神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推广员杜平说。

  马铃薯是我国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为陕西马铃薯主产区,榆林今年马铃薯种植面积160万亩,在水肥一体化、轮作倒茬、“两增一防”等集成技术的支撑下,马铃薯种植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持续提升。

  为确保秋粮稳产增产,针对入汛以来我省气温偏高、降雨不均特点,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产业体系专家、农技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查看苗情长势,制定《秋粮全生育期田间管理技术方案》,邀请专家专题解读田管技术要点,指导各地通过水肥调控、促弱转壮、中耕灭茬、“一喷多促”等措施,加强田间管理,稳定秋粮生产。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下派各级农技人员2.85万人次,指导农户灌溉秋粮2985万亩次、追肥3002.3万亩次,秋粮丰收基础良好。

  “下一步,我们将抢抓玉米、大豆等作物产量形成的最后窗口期,千方百计增加‘一喷多促’作业面积,适时进行水肥管理,充分挖掘秋粮产量潜力,确保全年丰产丰收。”翟军海说。

编辑:韦瑞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前8月汽车产销首次双超2000万辆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