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明年将率先消除绝对贫困 周小川总结四大“减贫经验”)
9月24日上午,博鳌亚洲论坛在北京举行《亚洲减贫报告》与《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案例研究报告》发布会。这是博鳌亚洲论坛首次就广义发展议题发布研究报告。
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表示,博鳌亚洲论坛是亚洲与世界凝聚智慧、共商合作的重要国际政商对话平台,一直致力于推动亚洲和世界共同发展,为全球议题寻求亚洲智慧、亚洲方案。此次发布的两份报告分别聚焦“消除贫困”和“绿色发展”两大全球发展领域的热点话题,体现了论坛对广义发展议题的重视。
“发展不是单选题,只有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家才能行稳致远。”周小川说,“随着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临近,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包容和环境保护三者的良性互动越来越迫切,这不仅关系到个人和社会的福祉,也关乎人类和地球的永续发展。”
《亚洲减贫报告》首次对亚洲全部国家减贫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打破了传统次区域研究的限制,从贫困现状与挑战、减贫成就与经验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相关领域国际合作提出了建议。这一报告由论坛同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发布。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案例研究报告》从污染治理、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绿色能源、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和绿色金融六个方面,选取了来自十多个国家的成功案例,总结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经验。这一报告由论坛同“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联合发布。
作为博鳌亚洲论坛东道国的中国,近年来在减贫和绿色发展中的成就有目共睹。中国即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第一个宣布消除绝对贫困的发展中国家。
“这个目标首先在中国实现,对世界减贫事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贡献。”论坛秘书长李保东指出,中国在减贫方面做得非常突出,具有符合国情的顶层设计、明确的实现减贫的路线图,同时有很强的执行力,有很多经验可以同亚洲国家分享。
中国的减贫经验值得亚洲借鉴
《亚洲减贫报告》指出,按照每人每天1.9美元的贫困线标准,亚洲国家目前的极端贫困发生率大幅降低,总体消除了绝对贫困,且趋势向好。亚洲国家在1990-2015年实现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全体191个成员国一致通过的一项旨在将全球贫困水平在2015年之前降低一半(以1990年的水平为标准)的行动计划】的过程中实现了绝对贫困人口减半的目标,到目前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年度减贫表现最突出的三个国家是: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中国。
但与此同时,报告指出,亚洲国家在减贫领域也出现了分化,且贫困集中的现象明显,大量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几个国家。无论按照哪种指标衡量,贫困人口主要分布的前10个国家都占总贫困人口的95%以上。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分目标——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尚存在挑战。
“中国作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是第一个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减贫经验也是此次报告的一个重要内容。”周小川介绍道,研究团队将中国减贫经验分为发展减贫和精准减贫两大时期,并对有关政策措施进行了系统分析。
“在亚洲减贫业绩中,中国的贡献是最大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指出,从1990年到2015年,按照每人每天1.9美元的贫困线标准,亚洲的贫困人口从15亿减少到了2.6亿,其中,一半以上是由中国贡献的。“中国也是对全球减贫工作贡献最大的国家,其次是印度。”
但是,随着贫困标准的提高,很多国家的贫困人口数量也将大幅增加,包括中国。报告指出,当贫困发生率的标准由每人每天1.9美元提高到3.2美元时,中国的贫困人口将由目前(2019年)的344万人上升为近3600万人,是前者的10.46倍。
当被问到如何评价中国进一步减贫的挑战时,周小川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应道,一个国家的人口收入是有高有低的,其分布的均匀程度在经济学上可以用基尼系数来衡量。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还有相当多的人口位于中下收入水平。因此,当标准发生变化后,贫困人口比例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这说明如果以更高的标准来看待减贫,中国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所以,中国政府脱贫攻坚的任务仍旧是艰巨的,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周小川说道。
至于哪些中国经验值得亚洲其他国家借鉴,周小川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应道,从中国或者亚洲的角度看减贫工作的话,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值得总结:首先是国家在制定政策时是否对减贫工作足够重视;第二是是否能够推行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来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比如中国实施的改革开放;第三是是否能够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比如基础设施、城镇化发展和教育;第四是能否通过制定合适的财政政策,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带动各方面对扶贫工作的支持。
绿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
“一带一路”绿色联盟咨询委员会主任赵英民在活动上发言时强调,绿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当前,各国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但发展不能走竭泽而渔的道路。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大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了满足各国对高质量发展的共同需求,赵英民指出,虽然各国发展道路存在差异,但存在一个共识,那就是都在追求高质量发展。他认为,“一带一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项目选择、实施、管理的方方面面,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了平台和机遇。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秘书处副秘书长张洁清在活动上说:“绿色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但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我们还面临很大的挑战。”为此,论坛研究院与联盟课题组合作完成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案例研究报告》。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于2019年4月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正式启动。目前,联盟有130多个合作伙伴,包括26个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8个国际机构、69个非政府组织和30家中外企业。
对于当前的主要挑战,报告指出,一方面,在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环境和气候差异较大,生态环境总体敏感,但部分国家发展水平还不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还未得到充分重视;另一方面,绿色发展是包括消费、生产、流通、创新和金融在内的全方位发展,除了理念之外,需要治理能力和公众意识的提升、体制机制的创新、技术的进步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道阻且长。
为了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理念的普及和实践,报告在六个方面梳理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绿色发展方面的成功案例。在污染治理方面,选择了中国蓝天保卫战和以色列污水处理再利用两个案例;在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方面,选择了印尼海岸生态系统修复和缅甸森林管理两个案例;在绿色能源方面,选择了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埃塞俄比亚阿达玛风电和马来西亚槟城太阳能电池生产三个案例;在绿色生产方面,选择了越南溢达产业园的生产实践和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两个案例;在绿色生活方面,选择韩国生态标签制度和智利圣地亚哥可持续交通两个案例;在绿色金融方面,选择赞比亚太阳能磨坊和莫桑比克万宝农业园两个案例。
赵英民强调,落实绿色发展无法一蹴而就,需要各国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绿色‘一带一路’的建设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通过开展务实的合作项目,推进政策、设施、贸易、资金和文化的互联互通,才能保障绿色‘一带一路’行稳致远,走深走实。”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明年将率先消除绝对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