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裴亚莉
在2025年光影交织的电影世界里,《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如一颗势不可挡的超级新星,以破竹之势照亮了中国动画电影的苍穹,在全球电影版图上镌刻下了中国动画电影浓墨重彩的一笔。
《哪吒2》的成功对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能为陕西电影创作提供哪些借鉴?中国动画电影该如何保持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的风格?2月14日,记者专访了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裴亚莉。
记者:在您看来,《哪吒2》票房、口碑双赢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发展逻辑?
裴亚莉:《哪吒2》与《哪吒之魔童降世》相比,不再只是针对少年儿童或动漫爱好者等某一类人群的电影。其人物谱系涵盖了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影片对观众群体具有非常广泛的召唤性,收获了更多“隐含观众”。
影片在人物谱系上进行了横向拓展,对每个人物角色进行了纵深挖掘,通过一些哲理思考的不断植入,在密集的主题、寓意的深挖中,贴近观众需求。
记者:《哪吒2》的成功,是否意味着中国电影在精神内核领域的觉醒?对国产电影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
裴亚莉:电影是一个工业体系,商业属性要求它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参与,才能得到好的票房成绩。《哪吒2》能够说服138家企业共同参与创作,实际上就是以一种有力的方式,反映了中国电影工业特别是动画电影生产在精神内核领域的觉醒。
票房是电影商业属性的体现,观众愿意买票去看,就是硬道理。中国电影工业的制作水平并不差,但为何直到《哪吒2》才收获了这样的成功?这实际上是一个统筹能力、核心主创团队眼界的问题。当下,我们的电影创作必须要有一种“集团创作”的联合思维,而不再是封闭的、单打独斗的个体思维。这是《哪吒2》带给所有电影企业和创作团队的一个非常好的经验和启示。
记者:《哪吒2》对于国产电影来说,会是难以逾越的高山还是激励前行的号角?中国电影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整体水平?
裴亚莉:对于电影人来说,一定会是一种激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没有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崛起,没有电影行业的强大,《哪吒2》就不会出现。既然我们有了发展的实力,那就不会只出现一个《哪吒2》。近些年,中国电影市场节节攀升,吸引了许多优秀人才,形成了非常强大的行业召唤力和信心。正是这些影片、制作团队的成功,激励更多电影人保持着对电影行业的热情和梦想。
《哪吒2》值得当代电影人多多研读、借鉴。无论是电影中不断出现的新角色、给观众的新惊喜,还是故事所构建的“哪吒宇宙”,这种创作的开放性和发展性都很了不起。从这个角度看,不断提高创作团队的整体素养,是中国电影行业要达到整体高水平创作的前提。此外,对更多创作团队来说,社会生活永远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即便是现实题材创作,也可以从《哪吒2》中找到鼓励、找到启示。
记者:在现代多元文化的融合、冲击中,中国动画电影该如何保持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的风格?
裴亚莉:中国动画电影必须要有把自己融入世界电影史的雄心。哪吒是中国神话中的人物,但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建构则多元、开放,吸纳了其他动漫元素。中国动画电影一定要自信地、大张旗鼓地以自己的方式融入世界电影版图。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也很有必要。影片中的太乙真人说着四川话、喜欢美食、“凡事放轻松”的心态,是四川文化中丰沛的幽默感对中国审美别具一格的贡献。无论是四川式幽默、东北式幽默,还是陕派幽默,都有能力打动全国观众甚至世界观众,都是需要大力发掘、应用的。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中国电影行业中一直不缺席,问题在于如何使之与当代生活发生联系。这就需要赋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生活化的表达。说到底,就是要关心观众想看什么。观众想看的,绝不仅仅是技术特效,还有他们关心的事情和特别具体的当下感受。
记者:《哪吒2》对陕西电影的发展有何启发?
裴亚莉:西安数字怪兽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参与《哪吒2》的制作,说明陕西的制作团队也具备相当的技术实力。只要陕西电影人有这样的创作意愿,能够坚守创作初心,循序渐进,也可以创作出类似的作品。但一定要有耐心和定力,不能因为看到一部影片的成功,就一股脑地投入到这个类型的创作中。
陕西电影有自己的长项——中小成本电影和现实题材电影。从近年来推出的《拨浪鼓咚咚响》《树上有个好地方》等电影中可以看到,陕西电影依然保持着新时期以来“西部电影”的传统——现实题材创作和强烈的土地性。这既然是我们的长项,是电影行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何不将其做深、做透?我们首先要将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好,产出精品,做出特点,让我们的作品是言之有物的诚意之作。然后,在每一部优秀作品的创作中,积跬步,至千里。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 从《哪吒2》看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