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在西安市新城区中山门街道东三路社区“妈妈岗”培训课堂上,指导老师马海宾(左一)教学员制作盘扣(资料照片)。 本报通讯员 万晓文摄
2月11日,在白水县零工市场,求职者在“秦云就业”APP上查询就业信息,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 本报通讯员 皇甫力戈摄
2月19日,黄龙县在三岔镇四条梁村举办春季果园管理技术培训会。 本报通讯员 白杨越摄
2月14日,“吴堡挂面匠”李慧荣(右)在榆林市非遗项目吴堡张家山手工挂面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彦兵家中请教挂面上架技法。 本报通讯员 任建民摄
2月17日,在安康双兔玩具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在制作毛绒玩具。 本报通讯员 徐丽摄
着力稳就业促增收。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精准开展订单式技能提升培训,持续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促进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因地制宜布局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完善一体化外出务工服务体系,提供更多市场化就业岗位。
——摘自陕西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
新城区 “妈妈岗”让就业更暖心
本报通讯员 赵晔华
2月17日,回忆起自己在“妈妈岗”工作的日子,刘凤娥深有感触地说:“‘妈妈岗’的弹性工作,给了我足够的准备时间,让我慢慢融入了社会。”如今,刘凤娥已成为一家陕西特产店的销售人员。
刘凤娥家住西安市新城区中山门街道东三路社区,是一位全职妈妈,家有3个孩子。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去年初,刘凤娥走进了社区就业创业服务驿站。
“怕和社会脱节”“怕自己不能胜任”“怕时间冲突”……刘凤娥向工作人员道出了自己的担忧。但很快,社区推荐的“妈妈岗”打消了她的顾虑。
“妈妈岗”是社区打造的灵活就业岗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通过培训,刘凤娥有了自己走出家门的第一份工作——制作盘扣。
“在日常走访中,我们发现辖区有不少全职宝妈和待业女性。”2月17日,东三路社区工作人员万晓文说,“为了帮她们实现就业增收,我们探索设立了‘妈妈岗’。”
设立“妈妈岗”,让大家干什么?怎么干?
西安市新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科科长李昱冬说:“我们通过社区就业创业服务驿站联合人社服务专员、网格员、社区工作者全面摸排走访,听取宝妈们的意见和需求。”李昱冬和同事发现,“弹性”“灵活”是走访中出现的高频词。于是,他们决定推出刺绣、收纳、缝纫等岗位及配套的培训课程。
为了提供专业的培训,新城区对接陕西省妇女手工艺协会等社会组织,设置了刺绣、收纳、缝纫等实用课程,以及电子商务、家政服务等公益培训课程,还设立了“巧娘手工坊”灵活就业点,配备缝纫机等设备。此外,新城区还通过陕西省妇女手工艺协会,争取手工制作订单,并由社区担保,免费为辖区妇女提供手工制作原材料,设置定时收货、按件计酬的“外发承接岗”,探索出一条以“微加工”为载体,就近就业增收的灵活就业路径。
“妈妈岗”灵活就业品牌推行以来,新城区共培训300余人次,帮助30余名女性实现就业增收。
白水县 零工求职有“依靠”
本报通讯员 席绒绒
“我们想找一个搬家或者卸货的工作,不知有没有合适的?”2月19日,在白水县零工市场,搭伴找工作的杨卫民和陆长岭向工作人员咨询近期的用工信息。
杨卫民和陆长岭是白水县零工市场的常客,他们之前的工作都是这里给介绍的。陆长岭说,他想找一个搬运类的零活,因为家里有果园,还有老人需要照顾。
当天,白水县零工市场提供给求职者的岗位有3500余个,数量多、领域广,涉及制造、物业、物流等领域。
为了让更多劳动者进城有落脚点、洽谈有场地、务工有保障,2023年9月,由白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建设的白水县零工市场投入运行。
白水县零工市场建成后,充分发挥常态化求职平台作用,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供需桥梁,成为集就业信息推介、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公共就业服务平台。
今年1月10日,白水县零工市场举办了一场针对返乡务工人员的专场招聘会,邀请国家级非遗项目澄城刺绣代表性传承人王春莉进行刺绣培训指导。
参加培训的学员杨亚婷说:“我是一名全职妈妈,听说邀请刺绣老师来讲课,我非常感兴趣,就过来参加了。”
白水县零工市场负责人陈楠说:“我们结合市场情况,为无法从事全职工作的妇女提供免费手工技能培训,帮助大家就业。仅去年,我们就举办了14期培训。”
此外,白水县零工市场还通过“秦云就业”APP,登记用工和求职信息,借助新媒体成功打造“直播带岗”特色服务品牌。
据统计,截至去年底,白水县累计举办52场“直播带岗”活动,发布就业岗位8600多个,2094人在白水县重点企业成功就业。
黄龙县 群众吃上“技术饭”
本报通讯员 白杨越
“顺时针揉肚肚,抱小腿转圈圈……”2月18日,在黄龙县城东社区居民曹艳艳家中,育婴师张玉春温柔细致地为婴儿做排气操。看着婴儿在自己的护理下露出甜甜的笑容,张玉春心中满是成就感。
今年41岁的张玉春,曾是一名下岗女工,由于没有一技之长,求职路上四处碰壁,只能找一些简单的零活干。
2024年6月,得知黄龙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家政服务、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培训班,张玉春看到了希望,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培训期间,她学习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生长发育的特点、科学喂养与护理方法,以及对宝宝各种能力的训练技巧等内容。培训结束后,张玉春顺利开始了育婴师工作。
张玉春感慨地说:“参加培训的人都渴望掌握一门手艺改变生活。现在好了,培训结束后,不少人都顺利当上了月嫂、育婴师。虽然工作辛苦,但收入可观,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同样温暖的故事也在白马滩镇精彩上演。今年48岁的同春玲是该镇白马滩村村民,通过县上组织的培训,她考取了养老护理员资格证书,成为白马滩镇卫生院的养老护理师,主要负责下乡开展家庭护理服务,服务对象多为老年人。
为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就业创业技能需求,黄龙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围绕县委、县政府“大旅游、大培训、大提升”的工作部署,大力实施“12355”职业培训提升工程(家政服务培训100人、餐饮住宿服务培训200人、农业技术培训300人、民宿管家培训50人、公共交通驾驶员培训50人)。
2024年,黄龙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展餐饮服务员、公共交通驾驶员、养老护理员等实用技能培训5期,350名学员从中受益,成功迈出了技能就业的关键一步,吃上了“技术饭”。
黄龙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张耀龙说:“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市场用工需求,进一步细化培训措施,加强培训后就业跟踪指导服务,让大家以技能稳定就业、以技能谋生致富,真正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
吴堡县 “挂面匠”成了“香饽饽”
本报通讯员 任建民
春节刚过,“吴堡挂面匠”李慧荣就到吴堡县挂面哥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上班了。
李慧荣是吴堡县宋家川街道前庙山村人,之前在外地务工,每月工资只有1600多元。去年,她参加“吴堡挂面匠”劳务培训后,来到吴堡县挂面哥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务工,月收入4000多元。
“我想在这里一直干下去。”李慧荣说,“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真是太好了。”
李慧荣来这里务工已有数月,生产线负责人李喜喜对她赞赏有加:“她干活手脚麻利得很!”
“专业技能是务工人员的立身之本。我们招用参加‘吴堡挂面匠’劳务培训的务工人员,就是看中他们有过硬的技术。”吴堡县挂面哥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郭荣亮说。
吴堡县手工挂面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制作技艺。为了充分发挥劳务品牌带动就业的作用,从2019年起,吴堡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启动了“吴堡挂面匠”技能人才培训。
以技能培训为支点,吴堡县不断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通过免费搭建就业供需平台和提供专业化培训,吸引更多人投身挂面产业。吴堡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薛峰说:“我们与多家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经常是当期培训还没结束,学员就被争聘一空。”
“吴堡挂面匠”成了“香饽饽”,得益于吴堡县以标准化打造技能培训。近年来,吴堡县组织技能大师、高校学者、生产厂家负责人以及行业协会专业人士集体攻关,制定出了《吴堡手工空心挂面2.0生产标准》,严格按照和面、醒面、搓条等12道标准工序进行培训。
“我们还在讲授过程中,给学员灌输专业、责任、诚信、客户至上等理念,使‘吴堡挂面匠’成为首批省级特色劳务品牌。”榆林市非遗项目吴堡张家山手工挂面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彦兵说。
近年来,吴堡县委、县政府还在全民创业板块单列专项资金,对挂面加工产业进行扶持。2024年,全县挂面产量达8400吨,年产值1.17亿元,带动就业3000余人。
白河县 “四百工程”搭建“就业桥”
本报通讯员 郎海侠
“年前参加了镇上组织的技能培训,没想到在这次招聘会上,我很快就找到了满意的工作。”2月11日,在白河县卡子镇“春风行动”招聘会上,前来求职的群众张悦开心地说。
务工是白河县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白河县持续推进以“成立百家劳务公司、壮大百家社区工厂、开展百场技能培训、回引百名能人创业”为主要内容的“四百工程”,架起务工群众与用工企业之间的桥梁,实现了人岗精准匹配。
位于中厂镇同心社区的白河县高端家居服总部工厂,是一家在建的集高端家居服饰研发、生产、物流、仓储、商贸于一体的劳动密集型新社区工厂。目前,1.8万平方米的主体大楼和库房已经建成,智能化设备正在安装调试,将于7月开工投产,可提供就业岗位700余个。
为保证工厂顺利开工投产,2月7日,11辆标有“高端家居服总部工厂招聘专用车”字样的大巴车从县城分赴各镇,把年前招聘的100余名员工接到工厂,让他们参观厂房、了解工作环境和岗位情况。
此外,白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根据群众需求,加强与用工企业的沟通联系,运用公众号、抖音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培训项目、岗位需求等信息,实行“订单式”培训、“定向式”输出,让群众通过学习技能就好业。
家住构朳镇东坡村的村民彭芳英,就是通过该村劳务服务公司在“四百工程”微信群推送的招聘信息,找到西安比亚迪车间操作工的岗位并顺利入职的,现在每月收入6000余元。
据悉,在推进“四百工程”中,白河县建成县级人力资源服务大厅和零工市场,成立县镇劳务服务公司和122个村级劳务服务公司,构建起县、镇、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常态化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帮企业招工人、帮群众找工作”的“四送两帮”活动。全县外出务工就业人数连续3年稳定在6.4万人左右,年创劳务收入近20亿元。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 谱好新春“就业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