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某矿区,一排排光伏板整齐排列,将太阳能转化为绿色电能。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1.6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1万吨,节约发电标煤约4.1万吨。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可以促进生态保护与国土空间优化,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邵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充分利用矿区土地,推动“农光互补”“林光互补”等模式创新,既能发展清洁能源,又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3.10亿千瓦,同比增长47.7%,约占新增装机的84.4%。其中,水电新增716万千瓦,风电新增6109万千瓦,太阳能发电(含光热)新增2.40亿千瓦,生物质发电新增105万千瓦。
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是互补、替代关系,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同时,也要让传统能源“绿”起来,筑牢能源安全“压舱石”。推动新能源和传统能源融合发展,成为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一环。
国家能源局近日印发的《关于推进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以绿色低碳为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依托煤炭矿区资源要素大力发展新能源,有序实施矿区清洁能源替代,推动煤炭产业链延伸发展,建立完善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机制,促进煤炭行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多地充分利用采煤沉陷区、工业场地等矿区空间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培育新业态,增强清洁能源供应能力,促进煤炭清洁开采加工和高效利用,有力推动能源行业绿色转型。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某露天矿区,12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将阳光转化为绿色电能。据了解,该项目预计每年将输送绿电约1600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约48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23万吨、二氧化硫1.6吨、氮氧化物2.4吨。
在江苏徐州某矿区,光伏板银光闪闪,源源不断地输出绿电。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建设农光、渔光互补复合型光伏发电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均可提供清洁电能超6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1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9万吨。
推动能源转型,科技创新是“金钥匙”。随着科技快速发展,绿色低碳新技术不断涌现,为传统能源绿色低碳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新方法,成为推动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在陕西榆林某煤炭企业的运营调度指挥中心内,电子屏幕上,矿井设备运行数据、人员定位、环境参数等信息实时显现;工作人员轻点鼠标,智能采煤机便精准运作,运输机自动向外运输煤炭。“原煤经过洗选加工后,可直接输送至附近的一体化电厂,实现就地清洁转化。”相关负责人表示,该企业构建了智能开采、封闭输煤等系统,有效防控了粉尘污染。
走进贵州某煤焦化企业厂区,空气清新,绿植遍布;厂房屋顶上,光伏板源源不断为生产线输送绿色电能。据了解,该企业利用“煤—电—气—化”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用能清洁替代;通过技术创新,让煤炭衍生出焦炭、液化天然气、氢气等20多种产品,推动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要让绿色低碳技术大规模落地应用。”邵帅认为,打通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是能源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环节,需要从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市场机制和示范引领等方面系统推进、协同发力。
在邵帅看来,要强化科技支撑,突破关键瓶颈,不断提升技术成熟度和适用性,为规模化应用奠定坚实基础;要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制度环境,形成有利于绿色技术推广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各类资源向绿色创新领域集聚;激发市场活力,创新推广模式,鼓励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碳资产服务等新业态,推动“技术+金融”“项目+园区”等融合模式落地;推进试点示范,探索可复制路径,为更大范围推广复制相关经验夯实基础、创造条件。
编辑:张芬
相关热词搜索: